猪年话猪龙

时间:2019-01-14    点击:238024


【原创】文/曹焕荣


猪年到了,我又想起正宁县山河镇李家庄子村刺绣能手袁秀玲做的猪头龙身,三条腿,麒麟尾的“猪龙”香包。当时大家都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知是袁秀玲母亲传给其的“绝活”。每年的端午节,袁秀玲都不断地做香包猪龙。现在香包市场上品种千奇百怪,应有尽有,五光十色,琳琅满目,而猪龙香包为何分外耀眼,分外抢手?我经过多次田野调查,穷究能找到的资料,追寻猪龙的根底,始知其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猪,即豕(古时称豨、豭、彘、猪、豕、豕韦等),为六畜之一,即马、牛、羊、豕、狗、鸡、猪,又是先民豢养最早的动物。现在汉字家庭的“家”,意为有豕为家,旧时解释为财富,大约原来是以训养图腾动物豕与家室屋舍为背景所造。《禹贡》:“彭彘既猪,阳鸟攸居。“《史记.夏本纪第二》:“淮海维扬州,彭彘既猪,阳鸟所居。”《集解》郑玄引《地理志》谓彭彘泽在豫章彭泽西,即今鄱阳湖。“都”《古文尚书》作“猪”,与《禹贡》同。孔安国谓“水所停猪”,郑玄又说:“南方谓都为猪”,则是水聚会之意。古语“都”和“猪”音近相通互假。但为什么河水聚会处称为“猪”,上古时有“豕之性能水”之说,东部沿海的低平潮湿地带是我国养猪最早的地区之一。郑氏注《月令》:“彘,水畜也。”早在河姆渡文化中的陶器上就刻有猪的形象。由于猪为水畜,性喜水,长江流域便易于养猪。猪族(豕韦族)聚居之地与流徙之地便成水聚会即猪聚会之地,而族人聚居地后人便称之为“京都”。




       在古人眼里猪不但是财富的代称,更为吉祥的象征。《周礼》:“黄琮礼地”,“苍璧礼天”,“璧琮之敛户”,刻有豕面的玉琮是黄色,后世祭祖先以求保佑赐福,辟邪化吉。《山海经·东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禳。”《易.大畜》:“豭豕之牙,吉”。可见猪在古人那里是辟邪化吉,驱恶勇猛的祥兽。因此猪称“方相氏",为雷神之一。
      猪,又是古时的图腾,是农业部族日族猪族的族徽标识。《方言》:“猪,北燕,朝鲜之间谓豭或谓之豕”;南楚谓之狶。古代人称大猪为豕,或称野猪为豕,所谓封豕、封稀。猪皮称豕韦。讹作室韦,失韦等。《楚辞·天问》:“冯珧利决,封豨是射”。凿齿、九婴,大风、十日、猰貐、修蛇、封豨皆族名,非怪物。封豨即豕韦族。这个豕韦部落就生活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长江流城与黄河流域之间。是“戴野猪头,披猪皮”的神人。



炎帝族有九世,为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信、夺父。《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有学者以为祝融者,可能为烛龙或猪龙。猪龙许为猪婆龙省称,也可能是猪与龙的复合称。据考证,祝融部落里确有豕图腾族。祝融分族从炎帝戏器支分化后,一支自北在祖居地附近(赤水之北),渐向北部广大地区扩散,一支向北越过秦岭,到达江汉平原,进人两湖地区。《山海经》:“黄帝妻雷祖(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啄,鱗身渠股豚止,取淖子阿女,生颛顼。”顓頊之父族也是猪为图腾.其状长头(擢首)、豕啄(豕)足。《国语.周语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即谓颛顼以北方为活动中心,被尊为北方帝。
       猪龙,也称幼龙,又有人将这种豕形玉称为龙雏,这也被多次文物考古发掘工作者所证实。龙首形象最初的来源之与猪首有关。红山文化区中出土的豕形玉和内蒙古“三星他拉玉龙”头部特征像豕,鼻端截平。刻并列鼻孔二,这些特征就是豕的特征。洛阳卜千秋墓壁画中绘有“猪头怪人”方相氏,说明古代猪图腾氏族确实在这一带活动过,以后,又从中原来到东方地区。
      考古证明在中华文明起源期间,大文化区系中存在着12种原龙形象,去掉3种重复的,仍有9种原龙,即马型原龙,猪型原龙,鱼型原龙,鲵型原龙,鳄型原龙,蛇型原龙,鹰型原龙,虎型原龙以及鹿型原龙。陇东平原,陕西关中平原,豫北平原,华北平原,华东平原,东北平原农业地域连成一片,民间文化亦多相通,原始文化的猪崇拜在这一带相当流行。距今4800年至4000年前至商周时代,在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夏家店文化遗存中都有大量形制相同的玉豕及各种变形豕纹,如殉葬陶猪、猪纹陶盆和猪头玉琮,后洼遗址的猪龙和猪头佩饰,晋中平原的猪头龙身的猪龙等。1972年8月16日,正宁县湫头镇侯郞汉墓中也出土了玉壁、玉猪等。靳之林著述认为辽西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群内众多的玉猪龙的发现,说明5000年前在中国北方原始文化和民间文化中,猪为福神,猪头是生命的象征,即太阳,可以通神,猪是作为天和太阳的象征,龙是作为地和水的象征,这是极为普遍的宇宙观模式,是父系农业文化的以猪为天为阳的太阳崇拜和猪崇拜的产物。



       因此,庆阳(正宁)香包猪龙的存在便不足为怪了,它是中华文化交流、融合的遗存,并且传承不衰地表现在庆阳的姊妹民间艺术之中。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发现,不但袁秀玲等刺绣能手做香包猪龙,猪头帽、猪头童鞋,猪头耳枕,猪头针扎,猪头袖头,猪头花香包,猪头绌绌等,老辈和现在的妇女们剪纸中还有大量的猪龙原型的“花样”存在,如王金兰剪的《猪头花》,杨玉珍剪的《猪云格子》,李会英剪的《猪八戒》,彭粉女剪的《猪年生命树》,吉彩琴剪的《十二生肖(猪)》,李雪莲剪的《福猪》等,都是龙文化的“活化石”,无不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先民猪崇拜、豕图腾。说明龙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是值得关注,深探和研究的。

       综上所述,猪龙香包是原龙型态的一种,是龙的一种,猪头龙身是不同民族的图腾复合形成龙与猪图腾神复合的多种变体。它揭示了龙文化的古老深远、神秘和从民族大融合中走来的轨迹。其象征诚实奉献,吉祥如意,和平,表现的是对富贵美好的渴望。猪龙说明龙是种多义性的图腾,成为农业时代的象征。龙,既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猪龙香包同时也回答了“小香包”为什么是“大文化”。让我们做猪龙香包,承传猪龙文化做龙的传人,发扬龙的团结和谐的积极奉献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彦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