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活致富经 当好排头兵

时间:2018-08-16    点击:98415

做人民群众满意的好支书

——记土桥镇井坳村党支部书记焦小平

作者:水妮妮

焦小平,男,汉族,旬邑县土桥镇排厦社区井坳村人,中共党员,1991年担任井坳村村委会主任,1993年担任村支部书记。20多年来,他兢兢业业、一心为民,廉洁无私、忘我奉献,团结村两委班子成员,带领全村群众,让贫穷落后、举步维艰的井坳村一跃成为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全市计划生育先进村村集体先后荣获优秀党支部、公路建设先进集体和村级阵地建设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他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果园管理模范户和农村致富带头人。

26岁毅然决然挑起村支书重担

井坳村是旬邑县仅有的几个无沟地坳心村之一,受地理环境束缚,长期以来群众思想比较保守,大部分人整天死守着“179”(扁担、镰刀、锄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加之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整个村子路不畅、水不通,人心涣散、经济拮据,村党支部也几近瘫痪状态。当时的焦小平看到这一现状,毅然走出农村,通过外出打工、搞建筑,学技术、学经验,时间不长便有了自己的建筑施工队,当上了个体小老板,很快井坳村第一个盖楼板房,第一个骑摩托车的能人。由于他年轻能干,村民对他刮目相看,纷纷盼望这个经常在外见过大世面的年轻人能带领大伙走上致富之路。正如老百姓所言,“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书。经乡党委深入调查研究部分群众评议推选,年仅26岁的焦小平众望所归、脱颖而出。面对组织的重托和乡亲们的信任,焦小平想到,共产党员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不能只想自己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正是这种朴实而又高尚的想法使他进一步坚定了信心,舍弃在外发展的良好机遇,勇挑重担,接过了井坳村这副烂摊子

打铁还需自身硬

常言道,穷家难当。上任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现状,井坳村以后的发展道路该怎么走,焦小平一开始真有些发愁,几天几夜睡不觉。有人劝他说,咱村是个烂摊子,村干部很难干,你这么年轻,不好好当你的老板,管村里的事干嘛?但他觉得,既然组织和乡亲父老如此信任和支持自己,尽管年纪小,但绝不能辜负领导和乡亲们的期望,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在位一天,就要干好一天,为全村乡亲造福。通过认真走访、调查分析,他找到了村里问题的症结:一是村两委班子缺乏开拓意识和大局意识,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二是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没有发展产业的愿望和信心,同时也缺乏资金和技术;三是基础设施落后,阻碍着全村经济社会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他先从两委班子建设抓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工作上始终坚持民主评议,广泛听取班子成员和群众的意见,遇事就跟领导请示,先后制定了《两委会议事制度》《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议事制度》等十多个规章制度,班子会”“动员会”“群众会从来没有间断过,村务财务坚持按时公开。乡亲们谁家有事,他基本上都到场,修房盖房、婚丧嫁娶都不辞辛苦,全程主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就这样,他逐渐赢得了乡亲们和各级领导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空前高涨,村里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也让乡亲们看到了希望、增添了信心。

带领群众踏上致富路

井坳村贫穷落后的面貌,焦小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群众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为此,他多次组织干部群众去杨凌等地,学习新型农业经济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深入总结、结合本村实际的基础上,决定一手抓产业结构调整,以粮食、苹果、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两高一优现代农业,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修路、通水、通电,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要想富先修路。焦小平抢抓通村公路建设的历史机遇,及时召开村干部,党员、群众大会,通过群众打底子、政府造面子,积极发动村民修建致富之路。缺钱他跑乡进县立项化缘,亲自带领群众投劳干、集资捐款,不到半年时间,一条宽6米、长800米的进村柏油大道便顺利竣工。群众都说小平真是为我们村指明了发展方向,修起了致富之路。”1995年,在开始推广苹果生产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时,许多群众想不通,村干部做思想工作无济于事,不少支持过他的群众,也在背后说这是瞎整、胡闹。焦小平顶住压力,说服家人,提上手锯,爬上自家果树,首先在自己果园里面进行示范。几年下来,他家的6亩果园成为村中首个四项关键技术示范园,仅苹果一项年收入就在三万元以上(市价1.6/公斤),不论是产量、质量和效益都让全村人翘起大拇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带动下,当年全村实施四项技术的果园就达到300多亩,同时新建果园200多亩。到2006年,全村苹果产值超过了150万元,靠着小小的苹果,井坳村的群众一步步踏上了脱贫致富之路。看到乡亲们的思想解放了,焦小平走村串户给村民算传统的种田帐,使群众明白死种田吃两年,三年还是空肚汉,要想奔致富小康,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的道理,以此增强群众外出务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自觉性。为充分带动群众积极性,他不辞辛苦联系以前生意上的朋友,先后在村上办起了两个建材厂,并为50多名困难群众提供工作岗位。同时,为促进群众自主创业,他积极帮群众联系客户,无偿为大家提供信息,到2006年,全村从事建筑、交通运输、商品流通、个体加工等服务行业的达到57户,劳务输出220多人,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的630元增加到1830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有村

高瞻远瞩发展教育事业

谈及排厦乡各行政村的学校,井坳村是首屈一指的。井坳村教育事业发展的背后,村支部书记焦小平没有少出过力。深刻明白青少年是村里的未来,科学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穷可不能穷教育,富裕更应该重视教育。针对井坳村小学校舍陈旧,1993年刚一接任党支部书记的他就开始着手对村办小学进行全面改造,凭着他的干练、果断,百折不挠,通过积极向上级争取,发动群众捐款,筹集资金9.4万元,建成砖混结构的校舍12504,并按两基标准完成了配套设施,一部三室一应俱全,基础设施等软件成为当时排厦乡八所初级小学中的佼佼者。1996年,全县两基顺利达标后,焦小平把目光投向了基础教育的另一头——特殊教育。出身贫寒的他,生来就对社会弱势群体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看到这些孩子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去学校读书,他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实现这些孩子的上学梦也就成了他的一个理想。1997年初,他三进省城,凭着一颗赤诚的爱心,感动了省教委特幼处的领导,同意投资10万元,在井坳村创办北五县首家特殊教育学校。有了这笔启动资金,他积极争取立项,请人设计规划,多方筹集资金,直至19989月,一座投资48万元的三层教学楼拔地而起,矗立在井坳这块热土上。一个全日寄宿制聋哑学校正式挂牌开学,当年就招收来自旬邑、彬县、淳化等地的聋哑儿童23名。孩子们的愿望实现了,他的这一造福社会、情暖万家的义举,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在开学庆典仪式上,市教育局原副局长刘明夫称赞他,兴办教育有一种大家气派和超前意识,是教育界的功臣!在焦小平的带领下,村中尊师重教风气蔚然成风,井坳村农民富而思进重教育的举措在排厦乡传为佳话。

新农村带来了新气象

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吹响后,焦小平带领两委班子成员,迅速响应上级号召,及时召开干部群众大会,统一思想,鼓足干劲,积极上乡进县入市跑省,多方争取项目、筹集资金。2005年,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依托移民搬迁、扶贫重点村建设等项目带动,他带领村民打响了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攻坚战。在施工过程中,焦小平挺风冒雨,亲临一线,每次上级检查工作,都是派人把他从工地叫下来。虽然工地离家就那么几步之遥,但自早上出门一直到天黑看不见了他才回家,工地上他和其他干部分头处理矛盾、检查质量,渴了就喝口自来水。村民觉得他太辛苦,劝他回家休息,他执拗地说,我比你们都年轻,有的是力气。况且建筑方面我是内行,为大家负责质量监督是我的职责。就这样,在他的带领下,全村群众形成了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块出,汗水共同流的建设热潮。据统计,2005—2014年,除村民自筹外,全村争取资金480多万元,共新建群众住宅178户,新建柏油道路73.8公里,修筑村内道路14公里,新修排水渠2千多米,自来水入户218户,改造低压线路2.5公里,新建村卫生室、便民超市、警务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科普工作站等村集体活动场所7间,开发商业门店22户,并建成休闲广场2596,场内设施、健身器材、硬化绿化等全部到位,达到了五通标准,一个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的新农村基本形成。在2007年市、县新农村建设表彰会上,井坳村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同年他被县委批准为第一批享受副科级待遇的村支部书记,他个人的事迹也先后被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体多次宣传报道。

如今,当你步入井坳村时,看到的是一个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净化、街道亮化、环境美化的别墅般新村,随处可见群众一脸灿烂笑容和他们夸赞支部书记的声音,当初真是选对了人,不是这个年轻人带领我们抓生产、搞建设、重教育、建家园,井坳村就没有今天。(作者:旬邑县土桥镇水妮妮)责任编辑:彦波